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舉行。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這篇講話是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新的宣言書、新的動員令,對於鼓舞和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繼續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在超過萬字的講話稿中,習多次引用古今中外的名句。這些引用,既有中國古代的經典名言,也有恩格斯、毛澤東、鄧小平、魯迅的論述。這些名句,從理論依據、歷史實踐、文化淵源、民族精神等方面,深化了對中國改革開放內涵的認知。今天,人民日報海外版對這些名句進行解讀,以饗讀者。
鄧小平同志指出:“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
40年前,這篇講話發表時,中國正面臨著何去何從的重大歷史關頭。人們急切地盼望從困境中擺脫出來,但又因僵化的思想尚未得到徹底轉變,中國在前進中徘徊。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持續36天之久的中央工作會議召開。鄧小平親自擬定了講話提綱,決定就一些重大問題談談他的看法。在講話的第四部分,鄧小平指出了改革開放的迫切性,他認為,“政治的空談往往淹沒一切。這並不是哪一些同志的責任,責任在於我們過去沒有及時提出改革。但是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
習在講話中引用鄧小平的話,闡明了提出改革開放時的歷史背景,強調了改革開放這一決策對黨和國家的重大歷史意義。
鄧小平同志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我們要趕上時代,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
1985年4月15日,在會見時任坦桑尼亞副總統阿裡·哈桑·姆維尼時,鄧小平說:“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從1958年到1978年這20年的經驗告訴我們: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不發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
1987年6月12日,在會見前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中央主席團委員斯特凡·科羅舍茨時,鄧小平說:“現在世界突飛猛進地發展,科技領域更是如此,中國有句老話叫‘日新月異’,真是這種情況。我們要趕上時代,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
習的引用強調了我們黨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是基於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刻把握,是基於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是基於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於對人民群眾期盼和需要的深刻體悟。
出自南宋理學家張栻《論語解·序》。這句話是在講“知”和“行”的關系。人最初總是根據自己當時的理解來行動、來實踐的。隨著實踐的深入,人的知識會增長,認識也會更加精進,而認識的深化又反過來讓行動變得更有方向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需要知行合一,不斷地把前一步的實踐形成的經驗作為下一步行動的基礎。
習在講話中引用這句話,是說明改革開放40年積累的寶貴經驗是黨和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著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必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
恩格斯說:“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到人們的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恆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
這段話出自1880年恩格斯所著的的《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這一著作首先以“空想社會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為題,發表在一本法國的社會主義雜志上,后來又以單行本形式在同年出版。全書共三章,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來源、理論基礎和基本原理等。
習的引用,呼應了這樣一個事實——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我們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及時回答時代之問、人民之問,廓清困擾和束縛實踐發展的思想迷霧,高德娱乐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
魯迅先生說過:“什麼是路?就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隻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
出自魯迅雜文集《熱風》中的《隨感錄六十六》。這篇文章最初發表於1919年11月1日《新青年》第六卷第六號,署名唐俟。《熱風》編集成冊時,魯迅對當時的社會現狀感到“寒冽”,所以以“熱風”命名。反映了他主張深刻批判社會,促醒人們去改革社會的強烈願望。
習在講話中引用此句,強調了“路”的意象,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當代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引領時代發展的康庄大道,必須毫不動搖走下去。
幾千年前,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就秉持“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精神,開啟了締造中華文明的偉大實踐。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一句,出自《詩經?大雅?文王》,意思是周朝雖然是舊的邦國,但其使命在革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新”是一個重要的哲學命題。《禮記·大學》中就提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無論是個人、社會,還是國家,都需要在時間的洪流中不斷適應形勢,日新其德。所以,變革從來不是中國文化所抗拒的。
習在講話中引用這句話,是在闡述“以數千年大歷史觀之,變革和開放總體上是中國的歷史常態。中華民族以改革開放的姿態繼續走向未來,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根基”。中國是一個文化綿延千年不斷的古老國家,但同時,我們又在不斷追尋文明的進步,不斷尋求變革的機遇,努力讓古老煥發新彩。
自古以來,中國大地上發生了無數變法變革圖強運動,留下了“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等豪邁宣言。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出自《史記·商君列傳》。商鞅想要在秦國進行變法,面對許多秦國舊貴族的反對,商鞅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意思是說治國並非隻有一條道路,隻要有利於國家,就不一定非要拘泥於古法舊制。后來,商鞅在秦國進行了強有力的改革,使得秦國成為了戰國末期最強大的諸侯國。除了商鞅變法,中國歷史上的著名的變法變革圖強運動還有很多。這些變法和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回應了當時的時代呼聲,給中國歷史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協和萬邦”的寬廣胸懷,自信而又大度地開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經譜寫了萬裡駝鈴萬裡波的浩浩絲路長歌,也曾經創造了萬國衣冠會長安的盛唐氣象。
“天下大同”是中國古代儒家提出的一種政治理想。《禮記·禮運》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在中國人的政治理想中,個體家庭的“小我”和社會政治生活的“大我”是價值相通的,“小我”需要在“大我”中得到最終的價值實現,最終形成社會的和諧。
“協和萬邦”出自《尚書?堯典》,原句說:“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意思是首先把自己的宗族治理好,繼而把自己的國治理好,進而使各國團結起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崇尚和平,“協和萬邦”的精神傳統除了和平,還有團結協作,這是流淌在中華文化中的一種自信。
正是這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變革和開放精神,使中華文明成為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綿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斷的燦爛文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兩句出自《周易》。意思是君子應當如天一般自強努力,無有止息﹔君子應當如地一般寬厚仁德,承載萬物。中國古人善於從天地自然的規律中悟出道理,並以此勉勵世人。
習在講話中引用這兩句,強調的是中華文化有鼓勵人們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傳統。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精神,中華文明才能代代流傳、綿延不息。而今,走進新時代的中國人仍然需要保持這樣的昂揚的斗志,繼續奮勇向前。
毛澤東同志說:“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裡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這一步也值得驕傲,那是比較渺小的,更值得驕傲的還在后頭。在過了幾十年之后來看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勝利,就會使人們感覺那好像只是一出長劇的一個短小的序幕。劇是必須從序幕開始的,但序幕還不是高潮。”“我們不但善於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還將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高德娱乐。”
這兩段話出自1949年3月5日毛澤東作的《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
彼時,中國革命即將取得最后的勝利,中央為規劃迅速取得勝利和勝利后如何建設新中國的各項方針政策,在西柏坡召開了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面臨著即將誕生的新中國,下一步路怎麼走,成為擺在全黨面前的重大課題。在報告中,毛澤東提醒全黨“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裡長征走完了第一步”。而在中央離開西柏坡、踏上進京的征途時,毛澤東又將這次出發比喻為“進京趕考”。
習在講話中引用毛澤東的這一報告,也是再次提醒人們看待中國的發展要有更加長遠的目光,面向未來要懷著雄心壯志。中國共產黨不僅能夠帶領人們建立新中國,更能帶領人們讓中國富起來、強起來。
這句話出自《管子·乘馬》。“生於慮”是指做事要未雨綢繆,周密考慮和精心安排各項工作﹔“成於務”是指要把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失於傲”是指越是形勢好,越要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
習在講話中引用這句話,是為了指出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干出來的。改革開放走過了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在這個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時代,我們絕不能有半點驕傲自滿、固步自封,也絕不能有絲毫猶豫不決、徘徊彷徨,必須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勇立潮頭、奮勇搏擊,在新時代創造中華民族新的更大奇跡。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ENGLISH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証(廣媒)字第172號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証書(京)-非經營性-2016-0098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証 京網文[2020]5494-1075號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証(京)字258號京ICP証000006號京公網安備008號